帶著不同的角色重回Drama and Theatre Stud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的課堂,藉由觀察,省視自己。
兩年前,我是坐在圈圈裡的人,有著對新課程、新環境的興奮、期待和緊張。一個接著一個緊湊的暖身活動,讓大家由陌生到熟悉,學drama的人本來就熱的快,第一週的課一結束,我們就像是認識許久的朋友般的熱絡。
兩年後,我坐在圈圈外(而且這個圈圈變大不少),透過攝影機,我看到了一雙雙同樣興奮、期待、專注的眼神,studio裡依然充滿了流動的能量與不停的笑語。突然間,眼前進行的活動與課程,變成了一場演出,我像是台下的觀眾,這樣的distancing使我不由自主的思考,這兩年來,我有沒有什麼不同呢?有多少成長呢?
同樣的活動,不同的參與者,總能交會出不一樣的火花。自我介紹時,大家圍著圈圈坐下,輪流在海報上寫下自己慣用的簽名,一邊述說這個名字代表的意義。這個過程不僅是在對別人介紹自己,也是自我省視的一部份。我聽到了許多關於名字有趣的或感人的故事。有學妹大筆一揮,紙上出現端端正正的三個中文字,換來的是大夥兒讚嘆的驚呼(當然指的是西方的同學囉),接著她解說每個字代表的意義,大家又是一陣點頭與微笑。中文是很有魅力的文字,我真的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呈現,忍不住多拍了好幾分鐘。另一組因為自我介紹結束的較快,所以一位學員提了個有趣的問題,引發了熱烈的討論,她對台灣人喜歡用英文名字稱呼自己這件事感到不可思議,尤其聽到有人的名字還是英文老師取的,更是訝異萬分,她很想知道,為什麼我們會捨爸媽取的中文名字不用,反倒以洋名自稱。我被問過這個問題已經不計其數了,從一開始覺得這根本不應該是個問題,到開始去思索背後的原因,也跟外國朋友有過不少辯論,後來算是有一些看法,所以我很期待台灣同學的回答。今年的台灣學生很棒,不但很能主動表達意見,而且很有見解。我倒不想在這裡重述她們對使用英文名字這事的論述,不過,我卻很想聽聽有看到這篇網誌的你,又是什麼看法,你不見得需要留言討論,但稍微想想這個台灣人特有的現象,應該也挺有趣的吧!
今天要重回另一門跟故事有關的課了,這次,我不用帶攝影機,所以我要透過參與去旁觀。
- Oct 04 Wed 2006 15:57
圈裡圈外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