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很久沒看戲了嗎?那得趕快去瞧瞧「三缺一」劇團九月的新戲,犒賞自己。

常常跑劇場嗎?那更要去看看「三缺一」劇團九月的好戲,滿足自己。

一個朋友的弟弟魏雋展是「三缺一」的團員,看過他導的戲,十分有看頭!這次他在「大家一起寫訃文-超時空家庭奇譚劇」裡演上一角,相信也是精彩可期!

好的劇團需要觀眾熱情的支持!請大家樓上招樓下、厝邊招隔壁、敲鑼打鼓、奔相走告。9月4-14日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見! 關於「大家一起寫訃文-超時空家庭奇譚劇」,請到這裡

朋友看了彩排後,寫下了她的感想,我轉貼於下:

「大家一起寫訃文」這次演出碰到台北藝穗節,讓原本就算是小眾的小劇場,票更加被分散了;寫這篇推薦文不單單是為了票房,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這齣戲的創作理念吸引,身為一個觀眾,我想你們會喜歡這齣戲,因為在虛實之間,它留了一個空間給觀眾,填進自己。

我八月初來英國繼續寫論文,所以還沒看過整齣戲正式的排練,只看過一次在社教館文山分館12樓的整排。有點像韻律教室的空間,木質地板上用黑色膠帶標示出舞台,就這樣我盤腿坐在地板上看戲,很陽春很隨性的空間,沒有燈光音效,演員們穿著T-Shirt和排練褲,手上還拿著腳本。戲裡家人之間的互動,一些也會在我家出現的對話,一點一點地打動我,尤其是那麼希望一家人住在一起的阿嬤。

在訃文的留言板上我說:

「我覺得到我們這一代,家庭的意義很不一樣。很多時候不是聚在一起的時候才感受到家是什麼。反而是在家庭開始崩解,有人不在的時候,家的意義才特別明顯。」

我特別喜歡戲裡呈現喪禮過程的荒謬感,藉由一家人聚在一起帶出了家庭溫馨的一面,而所有瑣碎不舒服的一面也逃不過。我想經歷過傳統道教喪禮儀式的人會懂,從頭七法會開始一路到出殯,念經的念經,哭的哭,可是很少好好地跟家人講講話。我自己到了三十歲,經歷了我爸跟阿嬤的兩個喪禮,才覺得比較懂得家庭對我的意義,而我可以怎麼樣愛他們,又想跟他們創造什麼樣的親密關係。

"When you learn how to die, you learn how to live." from Tuesday with Morrie by Mitch Albom

這正是這齣戲吸引我的地方,它是藉由死亡打開一場對話,討論家庭。不沉重,反而是用一種冷靜的態度來看待這一些,有一股對死亡的釋然。我們的文化很少討論死亡,「未知生焉知死」。我們更少在家裡面跟家人討論死亡,可是送走一個親人的生命,等到該面對的時候,總是混合著慌亂和滿滿地不捨遺憾。我們卻很少試過,送走一個親人也可以是充滿回憶的,像是回想他說著某一句話的表情,嘴角微笑的角度。我們懷念的,是一個充滿情緒的畫面。


寫這封信的同時奧運已經接近尾聲。這次看奧運的心情是另一個讓我想寫這封信的原因。「締造1988年漢城奧運後、5屆以來最差戰績」,遠在英國的我都感受到沮喪、氣憤和濃濃的失望。我想勝負之外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集體的自我肯定吧!我忍不住地想有沒有別的方式,不是透過跟別人競爭,而追求這樣的自我肯定?我想是當我們真正知道我們在哪裡的時候。三缺一和這齣戲正在進行的這樣的對話,從我們最切身的家庭開始,它在問我們是誰?地球人嗎?家是什麼?是住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嗎?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是什麼?我們真的認識彼此嗎?掙脫家庭的束縛獨立了之後,是不是就可以飛到外太空呢?在劇場裡從李國修到紀蔚然的家庭劇都在回答這些,可是如果不回歸傳統的中國家庭價值! ,不再討論省籍懷鄉和尋根認同,我們這一代要怎麼呈現家庭之於我們的關係呢?


誠摯地邀請大家進劇場看三缺一九月的新戲「大家來寫訃文」,劇場比電影院動人之處,在於台上的演員與台下的觀眾共同存在的那一個當下,沒有觀眾, 戲就不會有生命力。

期待因為你的參與,這齣戲會延伸出更有趣的討論。

《大家一起寫訃文》部落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莎賓娜(Sabina) 的頭像
    莎賓娜(Sabina)

    莎賓娜的笑眼看人生

    莎賓娜(Sabina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