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天看了一部紀錄片「Mad Hot Ballroom」,拍攝的對象是紐約的小學生,在911之後,為了安撫學童的情緒,振奮孩子的精神,紐約市教育局在小學開辦了社交舞的課程,並舉行校際比賽,從分區開始直到全市的總決賽。影片裡的小朋友起先連手腳都不知道該擺在哪裡,練習的過程中更是笑料百出,有的小男生不喜歡和女生牽手,抱怨女孩子頤指氣使,搞不清楚應該要由男生來帶舞。女生也不見得看男生順眼,嫌他們笨手笨腳。其中一對小舞伴更是一邊相擁而舞,一邊怒目對視。
因為有比賽的關係,鼓舞了大家的士氣,對大多數的小朋友來說,過關斬將迎回大獎盃成了心中的渴望,不少學生課後還會相約練習舞步。看到一群群的小朋友在時而輕快時而浪漫的樂聲裡舞動肢體,令我也感染了他們的快樂,隨著競賽由準決賽進入總決賽,我也開始緊張了起來。
但只要是比賽就會有輸贏,沒有晉級的小朋友哭得唏哩嘩啦的,老師也難過哽咽不已。老師安慰學生說:「你們已經很盡力了,而且跳的很棒!」但是一個小女生不平的說:「我們做了所有你們要我們做的事,我們沒有跳錯舞步、也記得跟舞伴保持目光接觸,為什麼還是不能進入總決賽?」倒是有一個很豁達的小男孩說:「我覺得我們表現的很好,所有該注意的都有做到,如果評審看不出我們的好,那是他們的問題!我知道我們已經盡力了,這樣就好了。」又有另一個個頭很嬌小的男孩說:「比賽輸贏根本不重要,重點是好玩,整個過程我都玩得很開心,這就夠了。」這些童言童語真的很妙吧!其實很多小朋友過分好勝,輸不起又好面子,不過人生哪裡有永遠的贏家和輸家,越早讓孩子嚐到失敗的滋味,並從中學習調適心情的能力越好!輸掉比賽的班級賽後開了一個談話會,分享對比賽的看法,抒發心中的沮喪,彼此打氣安慰,孩子在這個過程學到的東西才是難能可貴的。
有一位老師說,他那個區域的家長沒有錢讓孩子上額外的才藝課程,而這個社交舞的活動替這些孩子的未來開了一扇人際交往的窗,上了高中大學甚至進入社會,他們不會因為不懂得跳舞而對社交舞會裹足不前,(在西方社會裡,邀請舞伴參加正式的舞會可是很重要的事呢!)
另一個老師很感動的說,因為參與社交舞,她班上的學生一個個變成了小紳士、小淑女,班級向心力也更加凝聚了。有一個小女生本來對學習完全失去胃口,常常蹺課,但在成為校隊代表後,她就再也沒有缺過課,完全變了個人。一個本來已經快要被幫派吸收的男孩,也是因為被選為選手的關係,就再也沒到外頭鬼混,他的改變還起了帶頭的作用,許多學生視他為榜樣,紛紛重回正軌。
我很喜歡這個紀錄片,原因很簡單,它呈現了一個很根本卻搞不懂為什麼我們的正規教育辦不到的原則:讓孩子找到他們可以樂在其中的事,並且得到自信與成就感。
我們的孩子往往到了大學,仍搞不清楚自己喜歡做什麼,擅長做什麼,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被逼著唸死書,背了一堆考完就忘了的東西,卻投注極少的時間發掘潛能、培養興趣、認識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我忍不住要問,教育的目的不是應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,培養自信,發展專長,體驗學習的「樂趣」嗎?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離開學校後對自己的志向一問三不知,不清楚做什麼事會讓自己充滿成就感,那我們是不是白白浪費了孩子寶貴的學習發展階段,這段在學時間少則十二年,人生有多少個十二年呢?
等待大環境的改變是耗時徒勞的,看看我們的教改就知道。誰說改變須由上而下,我相信一個有正確理念的老師,絕對能對學生和家長的發生影響力,即使影響的只有少數人,正確的教育理念仍有機會傳播開來的。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成為這一個播種的人,耐心灌溉,殷殷期待種子生根發芽、枝繁葉茂。
多希望可以看到一部紀錄片,拍攝的是我們的孩子,在學習的過程綻放燦爛的笑容,顯現自我肯定的神采!這個學習不要再只是智育的追求,還給孩子真正的德智體群美的教育吧!一個已經被大家淡忘已久且從未落實過的教育理想。